查看原文
其他

挑战杯金奖团队:载誉而归,我们更想说说背后的故事!

今天下午,第十五届挑战杯国赛获奖团队分享会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讨会顺利举办。校领导王长平、叶燊,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在决赛中,地理科学学院团队参赛作品《从偏见到融合:两岸青年学生群际交流研究——基于闽台高校“3+1”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调查》荣获一等奖。至此,我校在此赛事中已连续摘得四金,并成为下一届“挑战杯”国赛发起高校。


摘得金奖实属不易,背后的故事小葵带你一探究竟。



11月19日,在开往福州方向的动车上,参赛团队一行人的内心忐忑不安。“我们得金奖了!”不知道是谁先说了这么一句,准备“挑战杯”国赛的这群同学们的心在这一刻“咣当”落地了。


“等结果的那段时间是最焦虑的,感觉比在赛场上的时候还紧张。”队长施明坤在后来回忆道,“在回程的高铁上我们已经知道了获奖结果,但直到挑战杯官网上的正式公告出来,我们才心安。”


驰而不息,不断前行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嘘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李大钊先生的这句话也是地理科学学院团队践行的准则。


“一开始我们只是有个大概的方向,后来慢慢切入,慢慢在台湾去体会,去感受,发现到这个问题,再慢慢深入下去,才挖掘出来这个项目。”


在谈到项目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团队成员朱丽丽一连用了三个“慢慢”来描述,“这个题目并不是一下子就定成这个样子,内容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完善,而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不断改进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有这群人持之以恒的“慢慢”积累和沉淀,才打磨出优质的精品。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身为团队指导老师,戴文远老师深有体会:“挑战杯是一系统工程,项目持续的时间又长达一年半。所以指导工作内容很多,涵盖调查选题、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答辩训练等多方面。”


在问卷构思和编辑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一次又一次地改进完善问卷内容,写文本时甚至一句话修改十几遍,严谨至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海报制作也是不断修正,图样颜色也是经过老师与同学多次协商修改。“比赛前我发烧时还在坚持做海报,做到了凌晨3点多。”团队成员陈羽悦对那段熬夜赶工的记忆犹新。



除了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他们在内容设计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因为任何分析都要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基础上,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他们选择用数据说话。


队长施明坤摆出了一组数据:“我们在台湾开展了覆盖广范的实地调查,包括台湾北、中、南10所高校,共发放问卷830份,深入访谈23位两岸师生;调查对象占闽台合作办学高校的50%以上,样本占闽台生总数10%左右。


办法总比困难多


由于这个项目与两岸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如何顺利在台湾进行调查成了横在队员们面前的第一大难关。在台湾,团队与调查对象都很陌生,谈及深度话题时,难度不免加大。


团队成员林桢说,“在和他们进行交流过程中既要保持友好,又要确保质量真的很难。”而每当队员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戴文远老师总有好点子:“我建议他们从在台求学的学生身上找突破口,因为他们与台生较为熟悉,交流方便。通过这些办法,我们才收集到了合格的样本。”



此外,由于项目本身与地理科学学院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出入,所以成员们需要了解较多的新知识,重新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购买相关书籍、埋头苦读心理学知识……这些都是他们在备赛期间的日常。


“整个周末基本上都泡在老师办公室,早上7点起床,晚上赶去仓山,2天不休息的,甚至周三时候都去仓山加班。”由朱丽丽为代表的文案负责成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完善他们的工作。



除了项目本身遇到的困难,一路上碰到的意外状况也不少。“在厦门比赛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要开始了,结果老师还堵在路上,需要的照片也到不了,所以我们就要马上去印……”因为需要临时洗照片导致增加了预算费用。


朱丽丽饶有兴致地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有一次我们着急要买报刊架,找了很久找到一家,结果东西一百五,邮费一百五,又花了三百块。”林祯和陈羽悦也经历过相同的事。


从不被看好到摘下金奖


不曾一起经历过风雨,就不会看到同一片蓝天。2017年的11月16日和17日是他们生命中忘不掉的两天。在这两天里,他们看见许多人肯定的目光以及为他们的项目竖起的大拇指。“在最初,我们的团队是不太被看好的,连校赛都战战兢兢。直到我们后面忙到国赛了,有人还表示很意外地说‘你们都进国赛啦’。



对于本次获奖,陈羽悦说:“我们项目的创新之处也是优势所在就是闽台特色。”


戴文远老师也表示:“青年学生是构建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我们的作品提出了新形势下破解两岸青年学生交流困境的对策建议,这对进一步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和青年学生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一个项目,更是两岸青年互通交流的窗口,是他们心系国家发展的情怀。


期待再启程


本次金奖团队的学生均来自地理科学学院,其中多名成员都已成功保研,陈雨悦保送浙江大学、朱丽丽保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林桢保送中国科学院,而队长施明坤现正于台湾成功大学都市计划学系攻读研究生学业。


曾经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优异成绩都为展开此次项目调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荣获金奖更是为优秀的本科学习生涯锦上添花,也督促着成员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团队成员达成了个人的成就,更成为了学校的骄傲。从心里一点点思想火花到昂首挺进决赛拿下金奖,
科技创新,师大学子从未止步


满怀着探索的热情和斗志,在挑战之路上,师大学子也将一往无前。



本次参赛队伍摘下金奖,为师大的大赛荣誉又添精彩的一笔。对此,王长平校长表示,连续四届“挑战杯”摘金意义重大,是对我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肯定,也印证了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底蕴与实力。他希望全校各部门、各学院加强协同、加深学科融合,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突显人文社会科学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理工学科参赛潜力,在创新创业赛事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赛学生:施明坤、李雨晴、陈羽悦、林桢、朱丽丽、黄文

指导老师:戴文远、陈娟、张本钰、王晓宁、黄宁




图片来源 | 受访者

文案 | 陈心眉 黄慧茹(实习) 陈雅丽(实习)

编辑 | 校青通社新媒体运营中心 邓晓雯(实习)

责任编辑 | 校青通社新媒体运营中心 彭錦雪


近期热门文章

旗山转来了一位新朋友,这是他的自我介绍......

抢票 | 您有200通《巨额来电》,竟然是他们打来的……

预防校园肺结核,这些你该知道!

校园十佳“活力团支部”新鲜出炉,快来为他们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